清晨五点的薄雾中,县农调队副队长老孟望着堂屋角的编织袋皱起眉头 —— 里面两只扑腾的肥硕土鸡,脚绑稻草绳、颈系红布条。这是邻村贫困户老周为感谢他纠正茶园面积登记误差送来的 "心意",却成了老孟心中必须退回的 "考题"。
"昨晚趁咱们睡熟放的。" 老孟解开袋口时,儿子庆华盯着土鸡愣住了。前一日走访蜡山村,老孟发现贫困户老周少报一亩多茶园,当场核实后帮其重填报表,这意味着老周每年能多领数百元补贴。"他拉着我的手谢了十几次。" 老孟揉着晒得黝黑的额头,眼角皱纹里还沾着下乡的尘土。
在年近五十的老孟看来,这两只土鸡分量不轻。"农调数据关系国家三农政策,容不得半点私心。" 他摩挲着鸡笼边缘的稻草绳,想起自己驻村一周来,踏遍蜡山村田埂核对的 23 份种植台账。
七点的晨光里,老孟父子提着鸡走进老周的院子。"孟队长,这是自家养的!" 老周搓着手急得直冒汗,却被老孟轻轻把鸡放进鸡笼:"您想想,若每个干部都收 ' 小意思 ',加起来会成什么?"
蹲在烟袋锅的火星旁,老孟的声音温和却坚定:"帮您纠错是本分,若收了鸡,以后怎么公正核数据?" 当老周沉默着点头时,庆华突然理解了父亲常说的 "廉洁像炊烟,看似轻却是根基"—— 那些晒得脱皮的调查笔记、凌晨三点还亮着的台灯,原来都在守护这份 "轻"。
晚饭桌上,老孟特意重提退鸡的事。妻子擦着碗沿笑:"咱家虽不富裕,却活得心安。" 庆华低头扒拉着饭粒,想起父亲蹲在老周面前说 "廉洁弦松一次就有第二次" 的模样 —— 这个皮肤黝黑的农调干部,用两只土鸡给儿子上了堂比教科书更生动的课。
作者:张照泽 孟志刚